秦汉唐明清均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强国,为大一统华夏文明的建立和延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始皇北筑长城、南开灵渠、车同轨、书同文,让世界见证了首个封建王朝的诞生;高祖刘邦沛县起兵、夺取关中、鸿门赴宴、君临天下,建立了享国年(东西汉)的大一统王朝;武德皇帝太原举义、西灭薛举、平定王窦、招降萧铣,让“唐人”荣光享誉世界;太祖元璋驱逐胡虏、即位应天、废除丞相、中央集权,抚谕南部诸国;太宗皇太极北征蒙古、革故鼎新、称帝改元、满汉一体,使大清藩属众夷。
1、极盛时期人口、面积等主要数据对比(纵向对比——以官方史料为准)
秦朝人口万、汉朝人口万、唐朝万、明朝万、清朝万(雍乾时期人口暴增至3亿以上,道光时期突破4亿)
秦朝面积万平方公里、汉朝面积万平方公里、唐朝面积万平方公里、明朝万平方公里、清朝万平方公里
以人口、面积两项主要指标来看,首先为大清,其次为大唐、再次为大明、从次为大汉、最后为大秦。
2、对外战绩或国际影响力(横向对比——重要评价标准)
秦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主要仍以防御为主,疆域拓展较小。外交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汉朝:北击匈奴,东并朝鲜,建立了丝绸之路,至东汉末年,欧洲及西亚各国已对汉朝有所了解。(《后汉书西域传》: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唐朝:北灭东西突厥、东并朝鲜半岛、四夷臣服,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成为实质上东亚、中亚地区诸国最高领袖。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①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②《旧唐书·太宗本纪》:“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着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明朝:东纳辽东、北含新疆东部、统一西藏、郑和下西洋、苏禄国王来朝。(《明史·外国列传》:永乐十五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三人,携带珍珠、宝石、玳瑁等礼品,率领其眷属、太医和侍从共多人访问中国)
清朝:北逐沙俄、南击缅甸、东败朝鲜、西攻安南,最多时拥有19个藩属国。(藩属国:朝鲜、琉球、安南、南掌、缅甸、暹罗、柬埔寨、兰芳、吕宋、苏禄、廓尔喀、哲孟雄、不丹、拉达克、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巴达克山、干竺特等国)
以对外战绩或国际影响力来看,清朝第一、唐朝第二、明朝第三、汉朝第四、秦朝第五。
3、经济实力(纵向对比——重要评价标准)
秦朝:部分制度具有开创性(如盐铁官营制度、户口制度等)。主要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较弱。
汉朝:冶铁业、纺织业、商业等较前朝发达,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实力仍然略显不足。文景时期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大大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
唐朝:农业、手工业等规模较前朝发展明显,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古代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明朝: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商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较大。以钞关为例,年全国钞关收入折合白银约八万两,在当年太仓收入中约占百分之三左右;年达四十万七千五百两,约占太仓库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见明朝商税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与日俱增。
清朝:以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较发达,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18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封建王朝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经济日益强大,以经济实力而言,清明唐汉秦。
4、执政时长(参考标准)
秦朝国祚15年、汉朝国祚年(东西汉)、唐朝国祚年、明朝国祚年、
清朝国祚年(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开始计算)
执政时间越长,代表政权延续性和稳定性越高。汉朝政权的稳定性最高、其次为唐朝、再次为明清、最后为秦朝
综合来看,清朝的综合国力绝对是最强的,只不过近代以来随着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中西差距越来越大,清朝也在世界改革的滚滚浪潮中以失败告终,这也是许多人认为清朝不配成为古代华夏最强帝国的原因。
唐朝的实力称得上第二位,明朝可为第三、汉朝第四、秦朝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