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之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河轶闻遵义湘江之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1#

湘江,也称湘江河,长江支流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主源喇叭河发源于遵义市老城区西北娄山山脉金顶山南麓板牛沟的刘家屋基,在城区北郊的三阁公园与中心城区北部的高坪河汇合后,缓缓流过遵义市中心城区,在播州、开阳、瓮安3县(区)交界处的三星场注入乌江。河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湘江的水资源、水力资源丰富,是遵义市的主要水源、水电开发河流,流域内有众多引水工程及中小型蓄水型水库工程,因此被称为遵义市的母亲河。她横穿遵义市中心城区,用一刻也不停歇的奔流,孕育着遵义儿女,见证着遵义的繁华与沧桑。

可是,湘江为何名湘江,与湖南长沙的湘江有没有联系,湘江的取名又从何时起。这些问题,相关文献记录较少,笔者在此略作整理,以便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点有益线索。

湘江之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宋濂的《杨氏家传》里,文曰“轸字德舆,美髯长身,状貌环伟,刚果勇决,人服其能。赏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为湘江。”这说明,湘江之名起源于南宋淳熙三年(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将土司府衙从白锦堡迁到穆家川的这个时候。在此之前,这条河流的名称叫穆家川。

这条河为什么叫穆家川很好理解,因为播州土司府衙从从白锦堡迁来之前,这里是平南诏收复播州八姓家族之一的穆氏封地。据穆氏族谱记载,唐乾符三年(公元年)穆星天举兵入播,平南诏,后与杨端争功遭其在九节滩设宴以药酒毒害;星天之子状告朝廷,而朝廷适逢乱世,无力勘定,便敕封穆星天为国公,建庙祭祀。杨端迁居白锦堡,穆氏经营白田坝(今遵义老城一带)。到南宋淳熙三年(年)杨轸迁土司府衙至此,穆氏已在此经营了整整年,因此这条河被叫为穆家川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至于穆家川在穆氏入驻之前,即穆氏等八姓入播平南诏以前的时期,这条河在文献中记录为温水。《水经·延江水注》:“(鄨)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温水一曰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今湘江即温水,洪江即黚水。温水以桃溪为正源,其发处即汉代符县之东南境,南与洪江汇合。

岁月如大浪淘沙,久远的历史已无法探究,这本身也与湘江之名的由来没有多大关系。穆家川为何更名为湘江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翻开《古汉语大词典》,让我们查查“湘”字的释义:湘:一为烹煮。《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二为[湘江],水名。湖南省最大的河流。三为湖南省的简称。好像这个字就是专门为湖南省发明的一样,第一个意思现在几乎没有用了。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遣词用句甚为严谨。“湘江”一河流名入其书,一定不会有任何笔误。他在受邀编写《杨氏家传》时,必定获得了杨氏的很多信息的,其中包括杨轸迁到穆家川的具体原因与过程细节。

当然,这些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杨氏与穆氏必定经过了长时期的争斗,最终杨氏大获全胜,并将穆氏从穆家川赶走,而又没有将穆氏赶尽杀绝,让其家族在湘江对面的桃源山下今天的中华路、丁字口一带居住。穆氏在这一带又建了遵义的新街,至今还存有老地名“穆家巷”。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杨氏与穆氏之间并没有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多半是采取和平的方式让穆氏搬出的穆家川。既然杨氏是这场和平争斗的获胜方,易主穆家川,肯定要大兴土木,来一个焕然一新。于是,更名代表穆氏家族兴盛的河流,那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那么为什么要改名为湘江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与湖南省的湘江没有任何关系。至于近代中央红军长征“失败过湘江”与“转折过湘江”只是两条湘江在历史上偶然巧合,没有必然的联系。古人取名,不但有避讳,也忌重复,从古代的文人们写文章就可以看出,一个意思有好几个不同的汉字来表达,为的就是避免在同一篇文章的重复现象。

在没有任何史料来佐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湘”字的第一个释义“烹煮”来推理,也就是与“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有关。播州杨氏土司发展到宋代,汉学兴起,杨氏大力推行“建学养士”,这些文人雅士食杨氏俸禄,总得要为主子干点实事。于是在穆家川的更名上必定要用尽心思。“湘”字的“烹煮”之意,暗合了杨氏赶走穆氏、排除异己,就像烹煮食物一样的成功喜悦心情,有“人为鱼肉,我为刀俎”之势。同时,这样的命名还可以长久地纪念着杨氏的功绩,也可以提示杨氏子孙,时刻不要忘了剪除异己,烹煮敌人。这样极好更名,杨氏统治者自然会高兴地采纳了。

至于更名湘江这层深义,我想当时的穆氏族人是知道的,但没有办法,人家的实力就摆在那里。当然,播州杨氏土司的辉煌,随着明末的“平播之役”而毁于一旦,坦然无存。只有“湘江”之名,被历史延续了下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